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徐州,激活沉睡千年的文化符号

  

  徐州,这座承载两汉文明基因的古城,正以创新的姿态将沉睡千年的文化符号重新激活。漫步在汉画像石拓印与现代光影交织的展厅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对话。

  文化基因解码:从“石不能言”到“活态叙事”

  徐州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构成的“汉代三绝”,如同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立体密码本。徐州博物馆通过开发“一个核心多种形式”的IP矩阵,将镇馆文物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以楚王陵出土玉器为原型的数字藏品、基于汉画像石纹样设计的文创丝巾、融合汉代乐舞元素的沉浸式剧场,构建起“舞动汉风”品牌的多维叙事体系。正如汉画像学术与产业对话活动中专家所言:“当石刻纹样从墓室走进生活,汉代工匠的审美智慧就完成了从考古遗存到文化消费品的价值跃迁。”

  产业活化路径:学术智库驱动创意转化

  在云龙书院文昌楼举行的跨界对话,揭开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底层逻辑。艺术机构将汉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转化为地铁站壁画,科技企业运用3D打印复刻汉代建筑构件,服装设计师从曲裾深衣中提炼出当代国风剪裁——这些实践印证着“学术研究提供文化母本,产业创新完成现代表达”的转化法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博物馆策划的“不朽的玉甲”海外巡展,通过文物叙事与数字展陈的结合,让匈牙利观众在异国土地上触摸到了中国汉代文明的温度。

  城市标识重构:新汉画美学的破圈实践

  城市标识设计工程成为凝聚文化共识的焦点。设计团队从汉画像石中提炼出“刚健质朴”的线条语言,将楚汉风云的历史气韵转化为视觉符号:标识中心层叠的弧形既象征汉代玉璧的圆满,又暗合现代城市的环形交通;穿插其中的简练刀痕保留着石刻艺术的力度,整体色调选用玄赤二色致敬汉代美学经典。这个被市民称为“流动的汉画像”的标识,如同城市文化DNA的双螺旋结构,既传承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历史豪情,又承载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当代精神。

  生态体系构建:文化IP的全产业链孵化

  徐州正在编织覆盖“内容生产—产品开发—场景营造”的产业生态网。在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汉代市井文化复现为可体验的文创集市;云龙湖畔的汉文化数字馆用全息技术重现鸿门宴场景;就连城市绿化带中的雕塑小品,都暗藏着汉画像石纹样的现代解构。这种全域化的IP运营策略,使文化资源转化呈现出“乔木—灌木—草地”式的生态效应:既有如楚王陵遗址公园这样的“文化地标乔木”,也有遍布社区的“微型汉文化馆”这类“产业灌木”,更孕育出无数文创工作室组成的“创新草地”。

  当暮色笼罩徐州城,汉文化景区亮起的灯光在护城河水面投下流动的光影,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数字长卷。这座将两汉文化刻入基因的城市,正以产业化的创新笔触,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续写着“大风歌”的现代篇章——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刻,而是让两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当代社会肌理中重新生长,让每件文化产品都成为可携带的城市记忆,让每个产业实践都化作诠释文明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