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踪】"煎饼果子来一套"的流行语背后,承载着跨越七千年的饮食文明密码。在近日举办的"花厅遗址与饮食考古学术研讨会"上,考古学家王仁湘以《考古说煎饼》为题,揭开了这片薄面饼背后的厚重历史。
黄淮流域的饮食版图上,以徐州为中心的"煎饼文化圈"延展至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煎饼视作流动的乡愁——游子行囊里母亲手作的煎饼,用麦香串联起地理与情感的坐标。从诸葛亮行军粮到冯玉祥《抗日军食》,从蒲松龄《煎饼赋》到袁枚笔下的"薄如蝉翼",这片金黄的饼皮里,包裹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
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鏊,将煎饼的起源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覆盘状陶器,底部烟炱印证了先民"火鏊烙饼"的智慧。这种形制稳定的炊具历经青铜时代,至汉唐完成铁器转型,在嘉峪关魏晋壁画与登封宋墓图像中,定格成永恒的生活图景。王仁湘指出:"仰韶陶鏊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面食起源史,证明小麦驯化前,先民已用粟黍制作煎饼。"
【文明切片】
器具密码:三足陶鏊的稳定性设计,暗合天地人三才哲学
工艺传承:从石磨盘到电动鏊子,不变的是对火候的精准掌控
味觉基因:小米的醇厚、小麦的清香、玉米的甘甜,串联起作物传播史
空间叙事:煎饼卷大葱的豪迈与煎饼果子市井气的对话
在徐州户部山古民居,老师傅用竹蜻蜓将面糊旋成完美圆形,这个动作与仰韶先民的手法遥相呼应。当现代食客咬下酥脆的煎饼果子时,齿间响起的不仅是面皮的碎裂声,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解锁之音。这片穿越时空的饼,正如王仁湘所言:"在鏊子的圆形宇宙里,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最温暖的记忆。"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小周 于 2021-01-11 09:04: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