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徐州快讯> 正文

徐州小车间撬动大民生

  

  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久利电子厂的“残疾人之家”就业车间里,36名残疾人职工身着统一工装,双手灵活地编织着电子线圈。他们的专注神情与熟练动作,打破了外界对残疾人就业能力的刻板印象。这个280平方米的车间,不仅是生产线,更是睢宁县残联创新推出的“就业车间+残疾人之家”模式的缩影——企业提供稳定生产项目,残疾人获得辅助性就业与日间照料的双重保障。这种将帮扶机制嵌入产业生态的做法,正是徐州以“小车间”撬动民生“大格局”的生动实践。

  政策组合拳:织密就业保障网

  徐州市的就业帮扶政策呈现出系统化、精准化的特点。淮北市(注:原文提及淮北政策,应为徐州借鉴案例)通过《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车间转型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了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例如,“企业吸纳脱贫劳动者补贴”直接降低用工成本,“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则为返乡人员提供最高5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些政策如同齿轮咬合,形成合力:在江庄镇,村民王淑华利用技能培训补贴考取缝纫工证书,如今在家门口就业基地月收入超3000元,实现了“务农+务工”双收入模式。

  空间重构:从“背井离乡”到“出门上岗”

  徐州通过地理空间的重构,破解了农村就业的“空心化”难题。大路村5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内,数十台缝纫机嗡嗡作响,村民步行15分钟即可到岗。这种“就业不出村”的模式,将传统“候鸟式务工”转化为“在地化就业”,既缓解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又激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数据印证了实效:目前全市已授牌9家“乡村振兴车间”、8家“示范车间”和11家“乡村振兴工厂”,带动就业人数如同滚雪球般持续增长。

  精准滴灌:特殊群体的就业破冰

  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徐州探索出更具温度的支持路径。久利电子厂车间里,生产线被特意设计为低速运转,每个工位配备放大镜和防静电手环;工资采用“保底+计件”制,确保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这种精细化改造,相当于为残疾人就业安装了“缓冲器”和“加速器”。睢宁县残联更联合企业成立“爱心助残联盟”,通过项目对接会定期匹配就业需求与生产订单,解决了辅助性就业项目短缺的痛点。

  产教融合:技能提升的“造血式”循环

  在徐州市铜山区,乡村振兴车间与职业技术学校共建“双师课堂”,老师傅现场演示缝纫技巧,学校教师讲解服装设计理论。这种“车间即教室、作品即作业”的模式,让村民李建国仅用3个月就从零基础成长为小组长,带领团队承接外贸订单。市政府还推出“脱贫稳就业技能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如久利电子厂针对残疾人开设的线圈编织速成班,结业即可上岗,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精准闭环。

  从睢宁县的残疾人车间到江庄镇的缝纫基地,徐州的“小车间”战略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就业生态。这些散布在城乡的就业节点,如同毛细血管般将民生福祉输送到每个角落。当36名残疾人员工集体举起刚完成的产品合影时,镜头定格的不仅是劳动成果,更是一个城市对“共同富裕”最朴实的诠释。正如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所言,新就业群体“友好小区”计划正逐步普及,《友好社区服务指南》的制定将进一步标准化这些创新实践。在这幅以车间为笔、民生为纸绘就的画卷上,徐州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就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