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小车间”:撬动大民生的幸福之门
在徐州市睢宁县久利电子厂的一处明亮车间内,36名残疾人职工身着统一工装,手指灵活地编织着线圈。操作台旁,一名工人抬起头笑着说:“以前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现在每天工作五小时,月收入近2000元,还能照顾家人。”这一幕,正是徐州以“小车间”撬动“大民生”的缩影。
政策筑巢:多维支撑编织就业保障网
徐州将就业作为民生工程的基石,近年来创新推出一系列政策,构建起“人才补贴+就业补助+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例如,“创业担保贴息贷款”通过政府贴息,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低息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针对脱贫劳动者,企业每吸纳一人即可获得专项补贴,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就业帮扶的积极性。
在政策落地上,徐州经开区与本地人力资源机构合作,首创“就业大篷车”活动,组织百名求职者实地探访企业,同步开展线上“探企直播”,将车间环境、工作流程实时呈现,帮助求职者“云选岗”。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辐射”的模式,犹如为就业市场装上了“双引擎”,仅2025年一季度便促成近千个岗位匹配。
特色车间:量身定制释放就业潜能
走进睢宁县久利电子厂的“残疾人之家”车间,会发现这里的工位高度、工具设计均针对残疾人身体条件优化。一名听力障碍员工通过手语翻译介绍:“车间不仅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还允许弹性工作时间,方便我们定期复健。”这种“量身定制”的模式,让36名残疾人从依赖社会救助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月均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
类似的特色车间在徐州并非孤例。在贾汪区,留守妇女组成的缝纫车间采用“计件+保底”薪资制度,既保障基础收入,又通过多劳多得激发积极性;铜山区的农产品加工车间则与电商平台合作,让村民白天务工、晚上直播带货,形成“车间生产+网络销售”的闭环。
社区联动:友好计划织密服务网络
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社区赋能。徐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启动新就业群体“友好小区”计划,在试点社区设置“共享工具柜”“错峰停车区”,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者提供便利。同步制定的《友好社区服务指南》,从职业培训到权益维护,构建起覆盖22项服务的支持网络,让就业者“出了车间进小区,处处都是服务站”。
数据赋能:精准匹配破解结构性矛盾
面对“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徐州建立就业大数据平台,归集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技能信息。系统通过算法生成“就业热力图”,实时显示各区县紧缺工种分布。2024年,该平台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精准输送技术工人超1.2万名,岗位匹配周期从平均45天缩短至18天。
振兴之效:小车间催生乡村蝶变
这些散布在乡镇的“小车间”,正悄然改变着徐州的人口流动曲线。过去三年,徐州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下降11%,同期本地就业人口年均增长6.3%。在邳州某家具加工车间,返乡青年王伟算了一笔账:“以前在苏州月薪8000元,扣除房租、通勤等开支,实际结余和现在家乡5000元收入相当,还能陪伴孩子成长。”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让留守儿童数量较五年前减少34%,空心村重新响起欢声笑语。
从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到乡村振兴车间,从社区友好计划到数字赋能平台,徐州正以多元化的就业创新实践,将“民生工程”转化为“民心工程”。正如一位车间管理者所言:“我们不仅是在创造岗位,更是在播种希望——每个工位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重拾尊严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小车间”开启的“幸福门”,正让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触摸到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 于 2020-09-09 16:42: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68.html
上一篇
徐州小车间撬动大民生
下一篇
徐州洋葱变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