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美誉的徐州正掀起一场产业变革风暴。4月2日举行的"绿色徐州 电动未来"2025年度新能源车辆场景应用供需对接会,成为这座老工业基地向新而生的生动注脚。当徐工集团最新研发的无人驾驶电动装载机在智能仓储场景完成精准装卸,当汉睿新能源汽车的氢燃料物流车在零碳园区完成首单运输,这场汇聚200余家企业的盛会,不仅签署了超30亿元的新能源物流装备采购协议,更勾勒出传统制造重镇向新能源赛道全速挺进的战略蓝图。
三链协同构建产业新生态
徐州深谙转型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产业链的系统革命。在制造端,徐工集团投入15亿元建设新能源动力总成实验室,其研发的400kW·h动力电池包已实现商用车领域全覆盖;在应用端,政府主导的"油换电"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物流领域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超60%;在基建端,依托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全市已建成智能换电站58座、超充桩1200余个,构建起"5分钟换电+10公里充电"的能源补给网络。这种"技术研发-场景落地-基建支撑"的三链协同,让新能源产业生态快速成型。
场景革命激活转型新动能
对接会上展示的"智慧物流港"沙盘引人注目:无人叉车与AGV智能调度系统无缝衔接,氢燃料电池冷链车实时监测温湿度数据,5G+区块链技术确保供应链全程可追溯。这些场景创新背后,是徐州构建的"1+N"应用体系——以智慧物流港为核心,辐射制造园区、商贸市场、港口码头等N个场景。目前,全市已有12家龙头企业启动"全电工厂"改造,苏宁物流中心通过新能源设备替代,单日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300棵树木。
创新矩阵释放技术新势能
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由12家科研机构和30家重点企业组建的新能源创新联合体正攻克关键技术。中能锂业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60Wh/kg,徐工新能源开发的智能电驱桥系统使整车能耗降低18%。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培育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已接入2.3万辆新能源车辆,通过大数据优化实现充电负荷动态调控,让每度电的运输效能提升23%。
政策赋能构筑制度新高地
徐州市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设立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对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给予30%研发补贴;实施"场景开放计划",每年发布不少于50个新能源应用场景;创新"碳积分"交易机制,企业每减排1吨二氧化碳可兑换市场准入、金融信贷等政策红利。这些制度创新,使得徐工环境、协鑫氢能等企业的新技术得以快速市场化。
在对接会闭幕式上,徐州宣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新能源物流装备综合测试场",这个占地2000亩的"超级实验室"将模拟高原、极寒等极端工况,为新能源装备提供全生命周期验证。当这座因传统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开始用数字化手段重构物流生态,用氢电混合动力改写运输规则,其转型实践已不仅仅是产业升级的样本,更昭示着中国制造向绿而行的坚定步伐。据测算,徐州新能源车辆全产业链产值有望在2025年突破800亿元,带动整个工程机械产业减碳30%以上,为"双碳"目标下的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徐州方案。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小周 于 2024-03-01 15:02: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