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效能释放,消费新场景助推城市经济复苏
2025年清明节假期刚过,徐州市迎来人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数据显示,4月4日至6日,徐州铁路、公路、航空累计发送旅客达152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10.3%;市区重点商圈客流量突破380万人次,假期文旅、零售、交通等产业综合收入同比上涨18.6%。这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以"流量"带动"留量",为全年经济稳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枢纽升级,区域辐射力凸显
清明节期间,徐州东站日均发送旅客超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随着2024年底徐菏高铁、徐淮城际铁路全线贯通,徐州"米"字形高铁网络进一步完善,鲁南、皖北、豫东等地短途客流占比提升至65%。"以往回老家单程要4小时,现在2小时直达,扫墓后还能带家人去云龙湖转转。"从山东枣庄返徐的市民王女士表示。交通便利性提升不仅带动了"祭扫+旅游"的复合需求,也推动徐州作为区域中转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智慧+"赋能,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清明假期,徐州文旅市场呈现"传统与创新并存"的特点。汉文化景区、淮海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推出"云祭扫""代献鲜花"服务,线上预约量同比增长40%;贾汪潘安湖、云龙湖风景区依托AR导览、智能停车系统,接待游客量分别达23万和41万人次。徐州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智慧景区管理系统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5小时,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消费环比增长26%。此外,"彭城七里"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汉服体验、非遗市集等场景,三天吸引游客超15万,非遗手作类商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绿色产业发力,经济韧性增强
节后首个工作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一季度该区动力电池、光伏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33%,假期后首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已发往欧洲。与此同时,淮海国际陆港中欧班列清明期间保持日均2列发车频率,跨境电商"9710"模式出口单量同比激增57%。"物流‘不打烊’、生产‘不断档’,企业正全力冲刺二季度订单。"徐工集团供应链负责人表示。
专家解读:新动能培育成效显现
"人流‘热’的背后是经济‘活’的信号。"江苏师范大学淮海经济区研究院教授张伟分析,随着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3个优势创新产业,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4个新兴领域,智慧医疗、第三代半导体等3个未来产业)加速成型,叠加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城市正从传统工业基地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都市转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徐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39%,较2020年提升14个百分点。
眼下,徐州各大物流园区满载的货车正驶向长三角、京津冀,这座曾经的"五省通衢"之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焕发全新活力。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小周 于 2016-02-15 14:57: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