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 记者报道)
近期,关于“徐州是否应属于山东”的讨论再度引发网络热议。这座地处苏北的城市,为何屡屡被贴上“山东气质”的标签?记者通过梳理历史脉络与地域特征,发现其背后交织着行政区划变迁、文化基因融合及民间心理认同等多重因素。
一、历史区划的短暂重叠
徐州与山东的渊源可追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因淮海战役尚未完全结束,徐州作为战略要地,曾由山东省代管三年(1949年11月至1952年11月)。这段特殊时期的行政管理,为两地埋下历史联结的伏笔。更早的古代史中,徐州作为“九州”之一,其地理范围涵盖今山东南部、苏北及皖北,与鲁文化圈长期交融。
二、文化基因的高度趋同
从方言到饮食,徐州与鲁南呈现显著相似性。徐淮官话与鲁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体系,诸如“管”(行)、“不惯”(不行)等特色表达,在山东菏泽、济宁等地亦为常用语。饮食文化中,地锅鸡与山东把子肉的烹饪逻辑一脉相承,豪迈的饮酒风俗更被视为两地共有的精神符号。供暖设施的普及,则进一步强化了徐州区别于江南的“北方城市”特质。
三、地理区位的天然纽带
作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枢纽,徐州与山东枣庄、济宁等城市的直线距离不足百公里,民间商贸、通婚等日常往来频繁。这种地缘亲近性,使得徐州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易受山东影响,而与吴语区的苏南形成鲜明对比。
四、民间心理的微妙投射
部分民众对徐州归属的认知偏差,实则暗含对区域文化认同的深层诉求。有学者指出,徐州人豪爽仗义的性格特质,与山东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高度契合,这种文化基因的共鸣被投射至地域归属的想象中。此外,自媒体平台对“汉文化发源地”“中原古战场”等历史符号的反复渲染,亦间接强化了徐州与北方文化圈的关联。
五、现实发展的博弈考量
近年关于“徐州划归山东”的设想,开始被赋予经济战略意义。数据显示,徐州2024年GDP接近9000亿元,其工程机械产业与山东重工业体系存在互补空间。但专家提醒,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复杂的税收分配、文化认同等问题,需审慎评估可行性。
结语
徐州归属争议的本质,是历史记忆与现代行政边界碰撞的缩影。这座兼具南北特质的城市,正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探索跨省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对于民间热议,徐州市民王先生笑言:“不管属于哪里,能喝酒、讲义气的徐州人,到哪儿都是‘自家兄弟’。”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小周 于 2020-01-16 16:39: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