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北平原的沃土上,徐州农民正用辛辣的洋葱和大蒜,调制出一碗乡村振兴的“致富羹”。这片曾以传统农耕闻名的土地,如今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书写着“小作物”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
6200亩绿色基地:标准化种植擦亮“金字招牌”
首羡镇的田间地头,连片的洋葱苗正沐浴着春光。江苏王堂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联合申报的6200亩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将土地流转与标准化生产紧密结合。通过集中化管理,农户不仅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还能参与基地务工,实现“一块地两份收益”。这种“公司+基地”模式,像一条纽带,将分散的农户串联成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正如首羡镇政府负责人所言:“集中化种植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通过统一农资、技术和服务,让每颗洋葱都达到出口标准。”
3.5亿元产值背后的“双辣引擎”
2023年,丰县的洋葱产值突破3.5亿元,与26.7亿元的大蒜产业共同构成富民增收的“双辣引擎”。当地农民算了一笔账:一亩洋葱产量约8吨,按近年市场价计算,收益是传统小麦的3倍以上。这种高附加值作物,正推动农业结构从“粮仓”向“钱袋”转型。丰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不少家庭盖起了“洋葱楼”,开上了“大蒜车”。
无人机植保与智慧农业:科技让辛辣更“聪明”
睢宁县的农田上空,600台农用无人机组成“空中舰队”,以92%的机械化覆盖率完成高效植保。这种“空中田管”技术,将原本需要10人天的喷洒作业压缩至2小时,农药用量减少30%。而在更广阔的领域,徐州市正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AI算法预测病虫害,5G网络传输田间影像……这些技术像给农田装上“数字大脑”,让每亩地节水20%、增产15%。一位老农感慨:“过去看天吃饭,现在看屏种地,科技真是新时代的‘农具’!”
创业孵化器:让农民变“创客”
徐州的富民实践不仅停留在生产端。当地政府搭建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农户延伸产业链条。在张后屯村,旅游开发公司整合洋葱花海、农耕体验等资源,打造“辛辣主题”乡村旅游线路。返乡青年王磊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创办的辣酱加工厂,将次级洋葱加工成调味品,带动50户农户参与订单种植,产品利润率提升200%。“乡村振兴不是送米送油,而是教会农民用产业链思维赚钱。”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干部这样总结。
从“人扛牛耕”到“品牌出海”
如今的徐州农产品,正经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蜕变。苏亚生物科技等企业开发洋葱精油、大蒜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把田间作物送进国际保健品市场。这种“三级跳”发展模式——初级产品保底、深加工增值、品牌化溢价,让农民分享全链条收益。正如一位合作社理事长所说:“过去我们种的是饱腹的粮食,现在种的是致富的希望。”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辛辣的味道早已超越味觉体验,成为衡量幸福的新标尺。当夕阳为连片的洋葱田镀上金边,新一代农民用科技与智慧证明:只要找对路子,黄土也能生出“金苗”。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 于 2021-07-14 16:41: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