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徐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达9537.12亿元,距离“万亿城市”目标仅一步之遥。这座苏北重镇正以“冲刺者”的姿态,向着2025年跻身“万亿俱乐部”发起总攻。近日,徐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平台“徐州发布”连续发文,以“三问”形式剖析冲刺路径,引发各界对这座“准万亿之城”未来发展的关注。
基础与底气:两年跨越两个千亿台阶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其经济总量从2022年的89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537亿元,两年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这背后,是徐州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上的持续发力。
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即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徐州已形成7800亿元的产业规模。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优势产业持续领跑全国,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2024年,徐州GDP增速位居江苏省综合考核Ⅱ类地区首位,并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第34位。
“徐州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必须稳扎稳打、以进促稳。”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在3月26日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强调,要以“万亿城市”目标统领全局,为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徐州力量”。
冲刺路径:既要“量”的突破,更要“质”的跃升
面对“临门一脚”,“徐州发布”系列文章释放出明确信号:冲刺万亿绝非数字游戏,而是高质量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
——重大项目筑牢“钢筋铁骨”
2024年,徐州省市两级重大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从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弘元新材料光伏产业一体化项目,到徐工港口机械智能制造基地,一批“链主”项目加速落地。当地提出,2025年将推动更多“蓝图”转化为“厂房”,以有效投资夯实产业根基。
——创新驱动激活“最强引擎”
徐州正将科技创新作为破局关键。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科研资源加速向产业端倾斜,淮海经济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建成投用。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
——区域协同打开“发展格局”
作为淮海经济区“龙头”,徐州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等领域持续发力。徐菏高铁、徐枣城际等跨省通道加速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年开行中欧班列突破500列,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挑战与突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尽管势头强劲,徐州仍面临现实压力。在全国“万亿城市”竞逐中,常州、烟台等城市已率先撞线,唐山、大连等“追兵”同样紧追不舍。徐州自身也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县域经济偏弱等短板。
对此,徐州提出“三力齐发”:
一是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标准;
二是向开放要空间,放大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红利,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
三是向民生要合力,通过城市更新、生态治理提升宜居品质,凝聚“万亿冲刺”社会共识。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分析,徐州若成功晋级,将成为长三角北翼首个万亿城市,对苏北振兴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冲刺不是终点,如何以‘万亿能级’重构城市竞争力,才是更长远的课题。”
眼下,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稳”的定力与“进”的锐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能否在2025年圆梦“万亿俱乐部”,既考验着城市的战略定力,更将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增添新的注脚。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韩信 于 2015-04-10 19:30: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