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睢宁县凌城镇的麦田上空,十余架植保无人机编队掠过碧浪,犹如在绿色琴键上跳动的音符。这个春天,数字技术正与千年农耕文明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全县9.8万亩麦田的植保作业,在智慧农业系统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徐州佳禾农业的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正在绘制数字田垄。研发部经理李子豪向我们展示智能终端:"系统能自动识别土壤墒情,每粒种子的落点误差不超过2厘米。"600亩小麦的追肥作业,两台无人机仅需4小时即可完成,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倍。当遥感无人机升空扫描,田块即刻转化为数字模型,深浅相间的"处方图"实时传输至施肥终端,让每株麦苗都能获得定制化营养套餐。
这种精准农业模式已延伸至人才培养领域。官山中学的机器人教育实践基地里,00后"数字农人"正通过编程模拟无人机植保航线。"我们设计的变量施药算法能减少15%的农药用量。"初三学生王雨欣的实践成果,即将应用于周边合作社的麦田管理。目前全镇50余台植保无人机中,近1/3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飞手"操作维护。
南京农业大学刘小军教授团队带来的多光谱监测技术,让农田管理进入"数字诊疗"时代。通过AI算法解析的苗情图,能精确识别每平方米作物的生长差异。种植大户张岩轻触平板,无人机便按图索骥实施变量追肥:"以前凭经验撒肥,现在靠数据说话,每亩节省成本30元。"据统计,这种智慧施肥模式使化肥利用率提升至65%,助力睢宁去年实现粮食增产5.2%。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赋能正在重构农业生产图景。全县600台农用无人机织就的空中物联网,92%的植保机械化率,昭示着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当春耕的号角与芯片的律动共鸣,这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在苏北大地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小周 于 2025-04-15 12:59:3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