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村民理事会最近成功调解了一起因高价彩礼引发的纠纷。通过"红白事协商议事会"的多次沟通,双方最终将彩礼金额从28万元降至8万元,并简化了婚宴流程。这是李集镇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以来的第23起成功案例,折射出该镇创新基层治理、培育文明新风的显著成效。
李集镇位于睢宁县西北部,下辖1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5.6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负担过重等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初,该镇启动"文明新风浸润工程",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精准施策破解陈规陋习。镇党委书记周明华介绍,他们首先在全镇范围开展问卷调查,梳理出群众反映强烈的12类不良风气,随后制定《李集镇移风易俗工作指南》,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礼金上限等具体规范。
为增强工作实效,该镇创新推出"三会一约"工作法: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袁肖村将"丧事简办不请吹鼓手""喜宴不超过15桌"等内容写入村规,由老党员、乡贤组成监督小组定期评议。村民袁德富告诉记者:"去年我儿子结婚,按老规矩至少要摆30桌,现在按新规办了12桌,省下3万多元,亲戚们都说这样挺好。"
在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下,李集镇注重培育替代性文明载体。投资200万元改造的镇文化礼堂每月举办"新风大讲堂",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利用闲置校舍建设的15个"百姓大舞台",常态化组织广场舞、地方戏等健康文娱活动。郝庄村村民王秀兰说:"现在晚上大家都爱去文化广场,打牌的少了,跳舞的多了,邻里关系更和睦。"
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转变观念。李集中心小学开展的"我给家长写封信"活动中,五年级学生张雨彤在信中写道:"爸爸,您上次随礼花了500元,这个月买菜都要省着用。我们老师说礼轻情意重,您说对吗?"这样的柔性劝导取得显著效果,据镇统计站数据,2024年全镇人情支出同比减少37%。
"移风易俗不能靠行政命令,关键要让群众从内心认同。"镇长吴晓芳表示,下一步将推广"积分制管理",把文明行为与集体经济分红、信用贷款等实惠挂钩,建立长效机制。目前,该镇经验已被列入徐州市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周边6个乡镇先后组团前来考察学习。
徐州市文明办副主任刘伟评价说,李集镇的做法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痛点,通过制度约束、文化浸润、典型引领多管齐下,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温情,又注入了现代文明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6-19 10:31:3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