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徐州快讯> 正文

徐州博物馆暑期推出汉代玉器特展 互动考古体验吸引逾万青少年参观

  七月的古彭城热浪袭人,位于云龙山北麓的徐州博物馆却凉意沁人。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近日迎来参观高峰,日均接待量突破6000人次,其中"大汉天工——汉代王室玉器特展"成为最受欢迎的临时展览。走进二楼专题展厅,121件出土于狮子山楚王陵等处的玉器在恒温展柜中泛着温润光泽,一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前总是围满观众。"这些玉器切割精度达到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志愿者讲解员马玉娟指着透雕龙纹玉佩向中学生研学团介绍。据博物馆社教部统计,暑期前20天已接待研学团队87批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5%。

1.png

  在西北角新开放的考古体验区,孩子们正用特制工具在模拟探方中"发掘"陶片。来自解放路小学五年级的张梓萱兴奋地展示刚拼好的陶罐模型:"老师教我们辨认绳纹和方格纹,原来陶器也会'说话'。"这种沉浸式体验项目是博物馆今年联合南京博物院开发的特色教育课程,包含6大主题18项互动内容。考古专家王志强在现场指导时强调:"我们特别选用无害环保材料,所有'文物'都有对应的馆藏实物对照。"

  午后三点的文物修复室玻璃幕墙外,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技术人员修复青铜器。一件汉代铜鼎在修复师李敏的精密仪器下逐渐显露铭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后,我们确认这件器物是西汉早期煮牲肉的礼器。"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周建军透露,近三年通过显微修复、三维建模等技术已让143件文物重获新生,其中39件正在三楼"文物医院的故事"专题展中展示修复过程。

  夕阳斜照的民俗展厅里,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正带领游客制作端午主题香囊。来自上海的退休教师陈爱玲穿针引线:"没想到在博物馆不仅能看展品,还能亲手参与传统工艺。"这种"展览+体验"模式已衍生出12个系列文创产品,其中根据馆藏玉器设计的"龙形玉佩"书签成为今夏销量冠军。文创商店负责人表示,7月以来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60%,特别受年轻群体青睐。

  夜幕降临,博物馆南广场的汉代纹饰投影秀准时开启。利用建筑立面投射的《楚汉华章》光影秀,将文物纹样与现代数字艺术完美融合,每晚吸引近千市民观看。徐州市文旅局副局长黄忠德介绍,随着地铁3号线文化宫站开通,博物馆周边已形成包括乾隆行宫、碑园在内的"十分钟文化圈",下半年还将推出"夜间博物馆"特别活动。这座承载着古彭城六千年文明的宝库,正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