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油翻滚的地锅鸡在铁锅里咕嘟作响,辣椒与鸡肉的焦香交织成诱人的网,将过往行人的脚步牢牢拴住。这座藏在彭城路七里巷的饮食文化博物馆,近日因出现在《中国国家地理》高考专刊封面而声名鹊起。专刊随录取通知书飞向全国,封面上那碗蒸腾着热气的羊肉汤,让无数学子隔着纸页仿佛嗅到了彭城烟火气,甚至有外省大学生连夜预订高铁票前来打卡。
走进博物馆二层非遗展区,六十多岁的张师傅正在表演烙馍馓子的绝技。面团在他手中如活物般翻飞,甩动时发出清脆的啪啪声,围观游客举着手机连连惊叹。抖音直播间里三万多网友同步围观,弹幕里满是"求收徒""这简直是行为艺术"的赞叹。角落里几位汉服姑娘扫码激活AR特效,手机屏上突然跃出清代货郎挑着香油担子沿街叫卖,惊得她们差点摔落手中的绿豆糕。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展陈方式,正是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理念的生动体现。
云龙湖畔的烧烤摊主王老板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以前天黑才开张,现在下午四点就有人排队。"他翻动着滋滋冒油的羊肉串,铁签上滴落的油脂在炭火中爆出阵阵孜然香。有学生举着杂志寻找传说中的"1983年姚记老铺"米线店,最终在博物馆青铜浮雕上发现了秘方——汤头里二十多种香料的比例精确如数学公式,镌刻着徐州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文旅部门精心设计的互动项目引发参与热潮。暑期推出的打卡活动需集齐四个隐藏印章,奖品是彭祖造型的文创雪糕。展厅里随处可见手持录取通知书兑换明信片的准大学生,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在米线文化墙前驻足良久,突然发现墙角刻着三十年前老师傅手写的熬汤秘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字迹里藏着最动人的城市记忆。全息投影再现的汉代庖厨场景中,切肉翻烤的厨工与今日烧烤摊主的动作跨越千年时空奇妙重合,印证着徐州饮食文化"贯串古今"的特质。
作为彭祖故国,徐州的饮食智慧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传说彭祖创制的"羊方藏鱼"开创了"鱼羊为鲜"的烹任哲学,而汉代画像石上的《庖厨图》则证明烧烤配酒的饮食习俗早已有之。博物馆特设的彭祖养生文化展区,通过数字技术将"以食养生"的古老智慧娓娓道来。6500平方米的展馆内,宫墙红与松烟青的国潮配色碰撞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LED天幕与全息技术让游客在品尝地锅鸡、饣它汤等70余种本土美食时,同步感受穿越千年的文化脉动。
住在彭城路的老居民李奶奶常倚窗观看街景变迁。她记忆中的煤渣路如今满是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昨天还有姑娘问我粮票换馒头的往事",老人掸着围裙笑道:"博物馆里那些老物件,当年可是我们天天用的家什。"这座融合非遗展演、AR互动与实景餐饮的文化综合体,正以"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让沉淀千年的饮食智慧重新流淌在现代城市的血脉中。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7-16 10:23:0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