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徐州快讯> 正文

徐州烙馍技艺申报省级非遗 两千年面食文化焕发新生机

  清晨五点半,徐州市云龙区户部山早市已飘起阵阵麦香。63岁的张凤英正在直径一米多的鏊子前忙碌,手中的面团在她指间翻飞,转眼就变成薄如蝉翼的圆饼。"和面要'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水温得控制在60度左右。"张凤英边说边将面饼甩上烧热的鏊子,不到一分钟,一张带着焦黄"云朵纹"的烙馍就新鲜出炉。这位做了四十多年烙馍的老师傅,每天要烙制三百多张馍,仍然保持着祖传的手艺。

1.png

  这种起源于汉代的面食,在徐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烙饼,徐州烙馍以"薄、软、香"著称,最薄的能透光见字。在鼓楼区的一家老字号"马市街烙馍铺",第五代传人马建军正在尝试创新。"我们开发了全麦、荞麦等健康版本,还研制出真空包装技术,让烙馍保质期延长到15天。"他展示着新上市的便携装产品,这些改良后的烙馍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据徐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市有专业烙馍店铺186家,年消耗面粉超过800吨。在近日举办的"中国面食文化节"上,徐州烙馍荣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奖"。评委会特别指出,其"一张馍卷天下"的包容性,体现了徐州作为南北枢纽的饮食文化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李卫国表示,徐州烙馍制作技艺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承载着徐州人的乡愁记忆。"他说。如今,这道穿越千年的平民美食,正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