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苏北平原,薄雾还未从葱叶上褪去,吴元府已经带着工人们穿梭在齐腰高的香葱田里。手指拂过带着露水的葱管,辛辣气息与泥土芬芳交织成独特的晨曲,远处冷链物流车的轰鸣声渐次清晰——这座曾经以传统农耕著称的城市,正用一株株香葱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科技赋能 让香葱“开口说话”
徐州农业部门将物联网传感器埋进葱田,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病虫害数据。通过省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户可随时查看作物健康指数,农技耘APP推送的精准施肥方案让每亩葱田增收超15%。在铜山区的智慧农场,5G网络支撑的无人机巡田系统,20分钟就能完成人工两天的巡检量,人工智能算法甚至能预判未来72小时的霜冻风险。这种“会思考的葱田”现已覆盖全市23个乡镇,曾经的“看天吃饭”变成了“知天而作”。
产业链革命 从田埂到餐桌的七十二变
苏山街道的“苏小创”新工坊里,经过FD冻干技术处理的香葱粉正装袋封箱。原本每斤2元的鲜葱,深加工后增值至28元的葱香调味料,残次品则转化为生物饲料原料。在贾汪区的冷链物流中心,-18℃的智能仓储系统让香葱保鲜期延长至8个月,配合大数据调度平台,凌晨采摘的香葱能在36小时内出现在首尔超市货架。2023年全市香葱加工转化率达68%,较传统销售模式多创造近2000万元附加值。
党建红引领 播种共富基因
徐州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郑集镇试点的新型联营体中,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得保底分红,参与田间管理另计工时报酬。51岁的张慧芳在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拿到《农产品经纪人》证书后,带领12名妇女组建电商团队,去年双十一单日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80万元。这种“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重收益结构,使参与农户年均增收4.2万元。
品牌觉醒 小香葱闯出大天地
在吴元府的农场办公室,印着“彭城银丝”地理标志的定制包装盒正在打样。这个获得GAP认证的香葱品牌,通过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溯源体系,成功打入长三角高端餐饮市场。农场的可视化种植系统,允许客户实时查看葱田实况,这种透明化运营让其成为百胜中国的指定供应商。2023年全市香葱出口量突破700万斤,带动周边7个乡镇形成产业集群。
(暮色中的徐州,满载香葱的冷链车队驶向连云港港口,GPS定位光标在电子地图上连成流动的银河。这辛辣的滋味早已超越调味品的范畴,它是物联网传感器跳动的数据脉搏,是冻干机里升华的科技结晶,更是万千农民在乡村振兴蓝图上按下的指纹。当月光漫过葱垄,那些深埋土地的根须,正悄然生长出共同富裕的密码。)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 于 2022-02-01 16:41: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