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徐州快讯> 正文

山地灾害有哪些

  一场持续三天的暴雨过后,位于西南某省山区的清河村传来轰鸣巨响。凌晨五时,数十万立方米的土石从海拔八百米的山体一侧倾泻而下,掩埋了山脚处的七户民房。幸运的是,由于当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提前发出预警,村民已在雨夜中被紧急转移,无人伤亡。这场惊心动魄的滑坡,再次将“山地灾害”这一沉重议题推入公众视野。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复杂的地质构造、多变的气候条件以及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共同构成了山地灾害滋生的土壤。这类灾害往往突发性强、破坏力巨大,且极易形成链式反应,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那么,除了此次发生的滑坡,山地灾害究竟还包括哪些?它们又以何种方式悄然改变着山地的面貌,并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首当其冲的是泥石流。它被地质学家形象地称为“山区的动脉硬化症”。当暴雨、融雪水或冰川湖水在短时间内汇集,浸透山坡上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使其饱和后,这些泥沙和石块便如同获得生命一般,沿着陡峭的沟谷奔腾而下,形成一股粘稠的洪流。它所过之处,吞噬村庄,淤埋农田,冲毁道路桥梁,破坏力极其惊人。与滑坡相比,泥石流的运动距离更长,影响范围更广,且常裹挟着巨大的砾石,摧毁力更强。

  另一种常见的灾害是崩塌。它更像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山体骨折”,通常发生在地形极其陡峭、岩体破碎的悬崖或边坡。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翻滚和跳跃,过程短暂而猛烈。崩塌体往往在坡脚堆积成倒石堆,可能直接砸毁山下建筑,或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埋下二次灾害的隐患。

  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滚石灾害。它仿佛是缩小版、高频次的崩塌。山区公路、铁路沿线或村镇靠山一侧的边坡,经常有零星石块因风化、震动或雨水冲刷而脱落,从高处滚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块,从百米高处落下时动能巨大,足以击穿房屋屋顶和车辆,对交通线和居民点构成日常性、随机性的威胁。

  而水土流失则是一种更为缓慢、却影响深远的“慢性病”。它虽不似前三者那般惊心动魄,但长期的表层土壤被雨水和地表径流带走,会彻底蚕食山地的肥沃表皮,导致土地石漠化,生态系统退化,最终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产能力,威胁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

  面对如此种类繁多、破坏性各异的山地灾害,我们并非束手无策。科学的认识和积极的防治是减轻其危害的关键。首先在于“避让”。在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选址时,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动避开那些古滑坡体、泥石流冲积扇等高风险区域,从源头上规避风险。

  其次在于“监测预警”。如今,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雨量站等构成的立体监测体系,能够捕捉山体位移、裂缝变化、降水强度等关键数据。一旦数据超过临界值,预警信息便会通过广播、短信、警报器等多种渠道迅速传递至每一户、每一人,为生命避险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此次清河村成功避险,正是这套系统效力的明证。

  最后在于“工程治理”。对于无法避让或必须保护的关键地段,则需采取锚杆格构、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来加固边坡;修建拦砂坝、排导槽来调控泥石流;实施坡面防护、植树种草来固土保水。这些工程如同给山体“穿上铠甲”或“疏通血管”,旨在提升其自身的稳定性,削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力。

  山地灾害是大自然发出的严肃警示。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能力建设的现代化,不仅是专业部门的责任,更需要提升全民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唯有如此,当山川再次“怒吼”时,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守护好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