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光未亮,位于徐州丰储街的郭氏烧鸡作坊早已腾起白雾。第四代传人郭明礼将最后一把白芷投入百年老卤,铜锅里翻滚的汤汁泛出琥珀色的涟漪。"这锅卤水从曾祖父那辈传到现在,每天要添新料,但火候的把握全凭手感。"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蒸汽中若隐若现。
在徐州人的饮食记忆里,红底金字的"郭家烧鸡"木质招牌,始终占据着特殊位置。这家始创于1912年的老店,历经112年时光淬炼,如今依然保持着"前店后坊"的传统格局。每天清晨现宰的本地散养麻鸡,经十二道工序、八小时文火慢炖,最终蜕变成皮若琥珀、骨透酱香的传世美味。
"八岁跟着祖父守灶台,烧火的松木得选三十年以上的。"68岁的老师傅赵德顺搓着指间的老茧回忆。作为郭家三代人的合作伙伴,他至今坚守着"三翻九转"的翻锅古法——每隔二十分钟就要用特制铁钩将整鸡翻身,确保二十八味香料均匀渗透。"现在的年轻人嫌麻烦,可没了这道工序,味道就进不了骨头。"
午后三点,第四锅烧鸡准时出锅。油亮的鸡皮裹着晶亮的卤汁,撕开的瞬间肉丝分明却不松散。等候多时的食客们早已排起长队,队伍里既有拄拐杖的白发老人,也有捧着保温桶的年轻白领。"二十年前嫁到南京,每次回娘家都要带五只。"刚从高铁站赶来的李女士边说边擦汗,"上次没买到,小孙子赌气三天不肯吃饭。"
在电商冲击下,这家百年老店仍固执地保持着"现做现卖、不过夜"的规矩。第六代传人郭子轩最近开了抖音账号,直播镜头里,年轻人握着手机穿梭在氤氲的蒸气中:"这是咱家第四代传人改良的透气竹笼,能让卤香循环得更均匀......"传统与新潮的交汇处,五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正在申报非遗工坊。
徐州餐饮协会会长点评道:"郭家烧鸡的珍贵,在于它完整保留了民国时期徐州烧鸡的地道风味。那抹若有若无的松木焦香,是用现代电烤炉无法复制的城市记忆。"暮色中的丰储街,油纸包散发的香气漫过梧桐树影,百年老卤仍在铜锅里静静沸腾。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5-10 09:14:2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