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正以“苏北龙头”的姿态,在经济发展与交通建设中实现双轮驱动,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经济能级:从“苏北首城”迈向“万亿俱乐部”
冲刺万亿GDP
2025年,徐州锚定“万亿城市”目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市GDP总量稳居苏北首位,成为全国第27个、江苏第6个万亿级城市,标志着苏北地区首次跻身全国经济强市行列。
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成效显著,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深空科技、北斗应用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形成“创新矩阵”。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79家,创新投入强度提升至2.9%,科技创新贡献率超60%。
区域协同发展
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徐州联动苏皖鲁豫四省14市,2024年产业协作投资额突破800亿元,苏宿工业园年产值超300亿元,成为南北合作典范。
二、交通地位:全国性枢纽赋能“流量经济”
立体交通网络
铁路:高铁运营里程达390公里,居全省第一,6个方向高铁干线贯通全国。
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464公里,与淮海经济区实现2小时通达;城际公交覆盖徐宿、徐萧等周边城市。
航空:观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315万人次,国际货运航线连接鄂州等枢纽,货邮吞吐量三年增长170%。
多式联运与枢纽经济
徐州-连云港-淮安组合枢纽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铁水、河江海联运业务增长迅猛,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500列,辐射亚欧21国50余城。
依托“3+8+N”物流枢纽体系,吸引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枢纽经济对区域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支撑力持续增强。
都市圈交通一体化
规划建设6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推动“轨道上的都市圈”成型,强化与淮海经济区3200万人口的互联互通。
三、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再攀高峰
徐州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统筹经济增速与质量提升。随着万亿GDP目标的实现和全国性枢纽功能的深化,这座历史名城正从“苏北中心”向“跨省域核心”跨越,为江苏“强富美高”新篇章贡献“徐州力量”。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小周 于 2015-04-08 17:55: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