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古城东南隅的奎河岸边,一座青砖黛瓦的八角楼阁巍然矗立,这就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徐州奎楼。作为国内现存罕见的科举文化实物遗存,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古建筑不仅承载着"魁星点斗"的文运祈愿,更在当代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吸引着无数市民游客前来触摸历史的温度。
奎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据《徐州府志》记载,徐州知州为振兴地方文教,于洪武七年(1374年)仿照南京奎星阁形制建造此楼,取"魁星踢斗"之意祈求文运昌盛。现存的奎楼为清光绪年间重建,三层木构建筑高约18米,檐角悬有56只铜铃,楼内保存着明清两代徐州进士题名碑。今年完成的修缮工程中,工人们在二层梁架上发现了"光绪八年重修"的墨书题记,为研究古建技艺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楼内新设的"科举文化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童试、乡试、会试的完整流程,展厅中央的互动装置还能模拟"殿试答卷"场景。带着孩子参观的市民张女士说:"让孩子在电子屏上写一篇八股文,比课本上枯燥讲解直观多了。"每周六上午,这里都会举办"国学讲堂",由地方文史专家讲解《四书》精要,不少家长特意带着中小学生前来聆听。
与厚重历史形成有趣反差的,是奎楼日益活跃的年轻化表达。社交平台上,"奎楼晨读打卡"话题阅读量已突破300万次,楼前广场定期举办的"汉服诗词大会"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文旅部门开发的AR小程序,扫描奎楼特定位置就能观看3D动画演绎的"魁星点斗"传说。"没想到古人的'高考祈福'这么有意思!"大学生王磊在体验后兴奋地说。今年端午节期间,奎楼推出的"粽香伴书香"活动,将包粽子与传统诗词诵读结合,单日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作为徐州"一文一武"文化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奎楼与毗邻的项羽戏马台形成鲜明对照。文史学者指出,这种将科举文化转化为当代体验的创新实践,让静态的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晨曦微露时,常见老人们在楼前广场练习书法,年轻人倚着朱漆栏杆晨读,不同世代的徐州人在这座文运楼阁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故事。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7-06 09:09:2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