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奥体中心绿茵场上,一群少年正进行着激烈的足球对抗训练,而在场边休息区,几位队员却捧着精美的徐州剪纸作品细细端详。这看似违和的画面,正是当下徐州体育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作为全国首批足球改革试点城市,徐州不仅培育出多支职业足球梯队,更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融入青少年体育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体教融合之路。
上周六的彭城广场格外热闹,由徐州市体育局与文旅局联合主办的"足球文化节"吸引了上千市民参与。活动现场,来自徐州青年队的小球员们展示了精湛的球技后,转身就为观众表演起徐州梆子戏的经典唱段。"从小就在体校学习柳琴戏,现在每周三下午还要上非遗课。"16岁的后卫王浩告诉记者,队里像他这样"文体双修"的队员不在少数。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没影响训练成绩,去年他们还夺得了省青少年锦标赛亚军。
在徐州体育运动学校的走廊里,悬挂着学生创作的剪纸、香包等非遗作品。校长李建军介绍,该校从2022年起就开设了"非遗体育课",邀请传承人定期授课。"踢球讲究节奏感,柳琴戏的板式训练反而帮孩子们提升了球感。"正在指导学员制作徐州泥塑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玉兰说,现在体校的孩子们做起泥塑来手法比普通学生还娴熟。数据显示,这种特色教育实施三年来,学生文化课合格率从78%提升至93%,职业队选拔通过率提高近两成。
这种创新模式也惠及了普通中小学校。在民主路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足球社团的孩子们正在排练自编的"足球版"徐州琴书。"我们把传球要领编成唱词,孩子们记得特别快。"辅导老师陈颖展示着学生制作的布艺足球挂件,每个作品都融入了徐州刺绣技艺。该校足球队去年在全市比赛中夺冠后,小队员们用徐州剪纸创作了夺冠纪念册,成为校园美谈。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跨界融合正在反哺非遗传承。在贾汪区马庄村,由退役球员创办的"足球+非遗"工作室成了网红打卡点。工作室里陈列着绣有球队徽标的香包、印着球员卡通形象的泥塑作品。"每月能卖出三百多件非遗足球文创。"创始人刘伟说,不少年轻球迷因为喜欢这些文创,开始主动了解非遗文化。市非遗保护中心统计,与足球联名的非遗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带动了20多位年轻传承人返乡创业。
"体育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徐州市体育局局长王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足球+非遗"的融合范围,计划在三年内建设10个特色示范基地,让更多青少年在运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更让古老非遗焕发出青春活力,正成为徐州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6-17 10:21:4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