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的徐州云龙湖畔,一场融合民谣演出与非遗市集的文旅活动刚刚落幕,游客们手持咖啡穿梭于古建筑与现代品牌店之间,这种奇妙的“对话”场景正是徐州文化消费新图景的缩影。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此次假期徐州游客接待总人次与消费总量增幅分列江苏省第一、第二位,亮眼数字背后,是这座城市以“演出经济”为引擎,撬动全域文旅消费升级的系统性实践。
从网红到长红:演出经济激活城市流量密码
“去年这时候还只能刷到徐州烧烤的短视频,现在朋友圈都在晒演唱会门票和古镇灯光秀。”一位来自南京的游客在潘安水镇夜游时感叹。这座曾经的工业城市,正凭借“美食+文化+山水”的复合资源禀赋,完成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2024年第一季度,徐州大型演唱会举办频次创下历史新高,中小型演出活动更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至城乡各个角落——窑湾古镇的轻音乐咖啡派对、云龙山庙会的非遗展演、乡村露营地的民谣驻唱,不同体量的演出场景形成梯度化供给,如同为城市装上“文化变频器”,精准调节着不同客群的消费节奏。
演出市场的繁荣直接拉动了消费链条的延伸。文庙街区里,古朴的棂星门与Manner Coffee徐州首店比邻而立,演出散场后的观众在此形成二次消费;云龙湖景区的“日落集”市集,手作艺人将汉画像石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10万元。徐州市文旅局负责人透露:“一场万人演唱会能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环比增长300%,这种‘磁场效应’正在重塑城市经济结构。”
科技赋能传统:光影秀背后的消费新逻辑
当夜幕降临,窑湾古镇的千年建筑群被数字光影重新解构,游客们通过AR眼镜看到漕运历史在砖墙上“复活”。这种被称为“文化新业态”的沉浸式体验,正在突破传统演出的时空限制。据观察,早期单一灯光秀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5分钟,而融合了互动剧情的升级版光影秀,可将游客黏性提升至90分钟以上,连带刺激景区夜间消费翻倍。
技术赋能的案例还有更多:徐州博物馆推出“数字汉俑”全息剧场,观众用手机扫码就能召唤虚拟舞俑共演;云龙山庙会的AI算命摊位,将周易算法包装成年轻人喜爱的赛博体验。这些项目看似“轻资产”,却创造了惊人的“重收益”——2024年清明期间,数字文旅项目收入占徐州文旅总收入的38%,比去年同期增长17个百分点。
城乡共振:一场演出带火一条产业链
在贾汪区马庄村,乡村旅游促消费活动现场出现了有趣的反差:老人们展示传统柳编技艺,年轻人则在草坪上举办电子音乐派对。这种“土潮混搭”的模式,让地方风味与民谣演出、非遗工坊与露营经济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数据显示,参与文旅市集的农户平均日收入达800元,是日常农副产品销售的5倍。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供应链端。铜山区汉王镇的玫瑰种植基地,原本仅供鲜切花销售,如今因音乐节订单转型为“芳香经济综合体”,开发出精油DIY体验、花艺演出等衍生服务。镇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过去卖一朵玫瑰赚1元,现在一场主题演出能让每朵花的附加值提升到8元。”这种“演出+产业”的联动模式,已被纳入徐州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
政策护航:构建文化消费生态圈
徐州的实践并非偶然。市云管委通过整合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等传统IP,打造出文旅商娱融合的超级庙会品牌,单次活动吸引客流超20万人次。政策层面则推出“双百计划”:每年投入百万元扶持百家文旅小微企业创新业态,重点培育数字演艺、国潮设计等赛道。
在徐州新近发布的《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演出经济”列为五大攻坚工程之首,提出打造“15分钟文化演艺圈”的目标。正如文旅专家所言:“当市民下楼就能遇见街头艺人,游客转角就能邂逅非遗展演,文化消费就会从‘刻意为之’变成‘自然发生’。”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徐州这座千年古城正用一场场演出重新定义城市气质——它既是摇滚乐迷的朝圣地,也是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既是科技公司的试验场,也是农户们的致富平台。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或许正是消费持续“热”力全开的终极密码。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 于 2023-09-30 16:4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