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城信息> 正文

徐州:江苏唯一供暖城市的背后‌

  2025年4月19日,江苏省徐州市迎来供暖季的尾声。作为全省唯一实施集中供暖的城市,徐州冬季的温暖与省内其他地区的湿冷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特殊现象的成因,可追溯至历史、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多重叠加。

  地理分界线的“北方身份”

  徐州位于淮河以北,根据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其气候条件更接近北方城市‌。冬季平均气温虽与苏北其他城市相近,但徐州因历史政策被划入北方集中供暖体系。相比之下,同处淮河以北的宿迁、连云港等城市因早年未被纳入供暖规划,至今未能享受集中供暖‌。

  煤炭资源与工业遗产的支撑

34.png

  徐州供暖体系的根基源于丰富的煤炭资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煤矿企业通过自备电厂为职工宿舍供暖,奠定了集中供暖的基础‌。此后,大型热电厂的建设进一步将供暖范围扩展至市区居民区。煤炭资源的便捷运输(如铁路专线)与热电联产模式,成为徐州供暖的技术保障,而其他苏北城市因缺乏同等条件难以复制‌。

  历史政策与民生需求的平衡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方地区参照苏联模式建立集中供暖体系,徐州作为工业重镇率先受益‌。尽管近年来江苏其他城市尝试推广分散供暖(如空调、地暖),但能耗高、成本大的问题制约了普及‌。徐州市民张女士表示:“集中供暖不仅节省开支,还能避免空调制热的干燥感。”这种民生需求与既有基础设施的结合,使得徐州供暖体系得以延续‌。

  争议与未来展望

  徐州供暖的“特权”也引发讨论。部分宿迁、盐城市民呼吁政府推动区域供暖合作,但专家指出,跨区域能源调配涉及复杂的技术与政策难题‌。徐州市政部门表示,未来将探索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在保障供暖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作为南北过渡带的特殊样本,徐州的供暖故事映射出历史遗产与当代发展的交织。这座城市的温暖冬季,既是地理与资源的馈赠,也是工业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