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备考季的来临,无数莘莘学子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不仅是升学考试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塑造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载体。广大考生与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哪些是必须掌握的核心考点?这些考点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层逻辑与时代要求?
通过对近年来多套权威试卷的深入剖析以及对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资深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政治学科的考核重点呈现出鲜明的稳定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特征。其知识骨架坚实稳定,而血肉内容则时刻与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同频共振。
基础理论的掌握依然是重中之重,这是构建学科能力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唯物论与辩证法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基本原理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分析一切现实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与之紧密相连的辩证法,包括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尤其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考生不仅能够记忆概念,更要学会运用这些锐利的思想武器,去剖析社会现象,理解国家政策,看待个人成长中的顺境与逆境。在认识论领域,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引导着考生思考知识从何而来,又如何接受检验并不断发展。
政治经济学部分,虽然在不同学段的考核深度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概念如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等,是理解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底层逻辑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帮助我们洞悉市场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优势。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等论述,构成了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根基。
如果说基础理论是“体”,那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部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政治考点中活的“魂”。这一部分内容极具动态性,与党和国家事业的最新发展紧密相连。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必须深刻理解的历史与理论财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则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尤为重要的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与实践成就,构成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最核心的考核内容。这涵盖了“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并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擘画。
在经济建设领域,理解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深刻内涵与其引领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考点。这涉及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战略等具体议题。考生需要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国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出台的各项政策及其深远意义。
在政治建设领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核心。必须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与实践,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深刻逻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实践,是需要反复领会和阐释的重点。
在文化建设领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重要方向。考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管理权等。理解国家为何以及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应对相关材料分析题的关键。
在社会建设领域,聚焦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健康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常常成为命题的材料来源,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和相关实践,是考核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此外,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的外交政策等,也都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板块。这些内容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图景。
能力的考查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死记硬背。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快速从复杂文字、图表、数据中提炼关键内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验着将脑中储备的理论与试题设置的情境精准对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需要条理清晰、术语准确地论述观点;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它鼓励考生展现思维的深度、逻辑的严密和价值的判断,甚至提出具有独立见解的方案。
面对如此庞杂而又紧密联系的体系,有效的备考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专家和教师们建议,首要的是回归教材,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图,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关注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特别是党和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发布的重要文件、出台的重大政策,并尝试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多角度解读,这既是应对考试的需要,也是提升政治素养的途径。再次,加强典型例题的练习,尤其是历年真题的研究,揣摩命题思路和答题规范,学会在具体情境中迁移和运用知识。最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尝试用政治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社会,这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习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
思想政治科目的考核,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考试。它旨在引导青年一代深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深入梳理和掌握这些考点,不仅是为了在考场上交出满意的答卷,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国情认知过程,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9-30 09:23:4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1343.html
上一篇
郑州大学有哪些研修班
下一篇
政治系有哪些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