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写字楼的灯光渐次熄灭,只有零星几扇窗户还亮着。在其中一扇窗后,吴明揉了揉发涩的眼睛,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行政管理学》的课件正停留在第三章。这是他备战在职研究生的第三个年头,白天他是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晚上则变回一名学生。在这个城市里,越来越多像吴明这样的职场人,正选择在工作之余重返课堂。
他们究竟是谁?是什么驱使他们在本就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攻读硕士学位?记者经过数周走访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用人单位和在职考生,试图勾勒出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
三十岁左右的职场骨干构成了报考主力。他们大多拥有三到八年的工作经验,正处于事业上升的关键期。李静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市场主管,去年考取了某重点大学的MBA。“在管理岗位上待了两年后,明显感觉到知识储备不够用。”她说,团队管理、财务决策、战略规划这些新职责让她意识到需要系统学习管理知识,“不是零散的培训能解决的”。
与李静的主动选择不同,张伟的考研路更多带着现实的考量。在国企工作六年的他,最近在晋升竞争中败给了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同事。“学历虽然不是唯一标准,但在同等条件下,它确实是个硬指标。”张伟坦言,单位的职称评定、岗位竞聘都对学历有明确要求,这让他不得不加入备考大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跨专业报考者比例逐年攀升。赵琳原本学习机械工程,工作五年后选择报考心理学研究生。“每天对着图纸,渐渐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她说,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学,不仅为自己的职业转型奠定了基础,也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这种跨界思维反而成了我的优势”。
备考路上不乏“高龄”考生的身影。四十二岁的陈志刚今年第三次走进考场,他是一家小型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行业变革太快,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为了跟上智能制造的趋势,他选择攻读工程管理硕士,“员工可以跳槽,老板只能硬着头皮上”。尽管记忆力不如年轻人,但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在理解应用性知识时更具优势。
高校的培养方案也在适应这一变化。某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在职研究生课程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了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环节。“学生的课堂分享往往能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这种师生互哺正在成为新常态。”
备考的过程远非想象中轻松。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全被课程填满,这意味着需要牺牲大量陪伴家人的时间。吴明的书桌上贴着女儿画的“爸爸加油”,这是他在疲惫时最大的慰藉。“有时候也想放弃,但想到能给女儿树立个好榜样,就又坚持下来了。”
除了时间管理上的挑战,经济压力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职研究生的学费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再加上教材、交通等开销,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不过多数受访者表示,这笔教育投资从长远看是值得的。
数字化浪潮正在改变在职深造的方式。网络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普及,让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从事销售工作的王涛告诉记者,他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出差途中完成的,“高铁上、酒店里,只要有网络就能上课”。
人才专家指出,在职考研热的背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渴求。随着产业升级加速,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日益凸显。同时,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职业发展不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充电的长跑。
夜幕再次降临,城市的自习室灯火通明。座位上,有刚下班还穿着职业装的年轻白领,有趁着孩子睡熟后溜出来看书的中年父母,还有利用调休时间专心备考的医护人员。翻开他们的课本,页边密密麻麻记满了工作实践中的疑问和感悟。这些书本知识很快将被带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这些求知者的人生轨迹。
在这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职考研者们用行动诠释着何为终身学习,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在悄然塑造着职场生态和人才结构。当学习突破校园的围墙,当知识在工作场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孜孜不倦的求知者,正在书写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奋斗故事。
本文由徐州新闻记者:徐州新闻网 于 2025-09-29 10:12:34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xuzhou.me/wen/1298.html
下一篇
宁波大学有哪些考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