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徐州快讯> 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民俗学有哪些导师

  在云南民族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里,民俗学的传承与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本与课堂之上,它更像是一条流动的河,其源头活水,正来自于一支潜心学术、深耕田野的导师队伍。这些学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与实践的引路人,他们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学术视角,共同构筑了该校民俗学学科坚实的脊梁。

  要了解这支队伍,首先需将目光投向学科带头人杨教授。作为国内民俗学研究领域颇具声望的学者,杨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特别是口承文学与仪式象征的研究。他的研究从不满足于文献梳理,其足迹遍布云南的村村寨寨,从傣族的贝叶文化到彝族的创世史诗,从傈僳族的民歌到佤族的祭祀仪式,他都进行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与记录。在指导学生时,他尤其强调“回到田野现场”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更要理解民俗事项背后的文化逻辑与民众的情感世界。他的课堂,常常是理论与鲜活案例的交织,引导学生从纷繁的民俗现象中提炼出学术的思考。

  与杨教授宏阔的学术视野形成呼应的是专注于物质民俗与非遗保护研究的和教授。和教授对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民居建筑、服饰文化等有着精深的研究。她尤为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变迁问题,其研究紧密贴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用影像、测绘、口述史等多种方法记录即将消逝的民间智慧,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活化与发展的路径。许多经她指导的毕业论文,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直接服务于地方的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社会担当。

  此外,该学科点还有一位极具特色的导师——长期致力于跨境民族民俗比较研究的廖副教授。凭借其语言学优势和对东南亚文化的深入了解,廖老师将研究视野延伸至国境线之外,关注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度下的民俗流变与文化认同。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比较民俗学的内容,也对理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人文交流具有现实意义。他指导学生时,注重培养跨文化的比较思维和区域研究的整体观,鼓励学生掌握相关民族语言,为未来从事更深层次的区域研究打下基础。

  一位优秀的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能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深受学生喜爱的年轻导师周博士便是如此。她主攻方向为节日民俗与民间信仰,其研究充满活力与创新性,善于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视角解读传统节日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新形态与新功能。周博士的课堂气氛活跃,她鼓励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身边的民俗现象,并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这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Z世代”学生们对民俗学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民俗并非遥远的“遗产”,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民俗学导师团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构成的多元性与互补性。除了上述几位导师,团队中还有精于民间文艺学、擅长故事类型分析的学者;有专注于民俗志书写理论与方法反思的专家;也有长期关注生态民俗、致力于挖掘地方性生态知识的教授。这种多元的研究取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的学术引路人。

  这支导师队伍的合力,深刻塑造了云南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的独特气质:既注重扎实的田野调查基本功训练,又鼓励多元理论视角的探索;既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尊重,又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他们带领学生走出书斋,深入田野,在火塘边听故事,在节日中观仪式,在工坊里学技艺,真正践行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治学理念。

  可以说,探寻云南民族大学民俗学的导师资源,不仅仅是了解一份名单或几个研究方向,更是触摸一个富有生命力学术共同体的脉搏。在这里,每一位导师都是一扇窗口,透过他们,学生得以窥见民俗学的深邃与广阔;他们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智慧与年轻的头脑,连接着学院的严谨与田野的鲜活。正是这样一支兼具学术深度、实践温度和国际视野的导师队伍,为一代代民俗学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民俗学的研究与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云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