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徐州快讯> 正文

哪些学校在职研究生有非定向的

  在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浪潮中,一种区别于传统定向培养模式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形式——非定向就业在职研究生,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在职研究生教育中提供非定向就业选择,为在职人员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开放的学习与发展通道。

  所谓非定向就业在职研究生,是指考生在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时,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别,被录取后其人事档案需转入学校,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迁入,毕业后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在职研究生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束缚,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职业选择自主权。与定向培养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回原单位工作不同,非定向在职研究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就业推荐表、报到证(即派遣证),享有与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同等的派遣资格,能够更加自由地投身人才市场,寻找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均在部分专业学位类别中开设了非定向就业的在职研究生招生项目。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其招收非定向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多集中于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管理硕士(MEM)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领域。这些项目通常允许学员以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学习,课程安排多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以兼顾工作与学业。

  特色鲜明的行业顶尖学府也同样提供了此类选择。例如,在财经领域享有盛誉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其金融硕士(MF)、会计硕士(MPAcc)等专业;在法学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专业;以及在师范领域领先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专业等,都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了非定向就业的在职攻读渠道,吸引了大量希望转换赛道或提升竞争力的在职人员报考。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服务多样化需求的战略引导。教育部等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推动非定向模式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正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尊重和保障学习者的个人发展权益。它为社会在职人员创造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宝贵机会:既可以在不脱离现有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深造学习,储备知识与技能;又可以在学成之后,凭借新的学历背景和专业能力,拥有重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无需被“定向”协议所绑定。

  选择攻读非定向在职研究生的群体画像也颇为清晰。他们大多是拥有数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中坚力量,普遍处于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或转型探索期。或是希望在本行业内向更高管理层进阶,或是计划跨界至新的领域开拓事业,系统性、高水平的学术训练和一张含金量高的硕士文凭,成为他们实现职业突破的重要筹码。非定向政策所提供的“毕业自由身”,极大地增强了这一教育投资的价值和吸引力。

  当然,选择非定向也意味着学生需要自行承担学费,并且就读期间原则上不再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待遇,其社保、公积金等也可能需要自行处理或通过新的人事代理方式缴纳。这要求报考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清晰的职业规划。高校在录取时,也会综合考量考生的笔试成绩、工作背景、发展潜力和个人诉求,以确保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望未来,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普及和职业流动性的进一步增强,非定向就业在职研究生教育预计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更持续的制度支持。会有更多高校顺应趋势,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审慎扩大非定向培养的专业范围和招生规模,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为在职学习者提供更优质、更灵活的教育服务,从而为国家的人才蓄水池注入更多元、更活跃的源头活水。